动画与电影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表现方式都有新的突破,从以前的书本报纸到现在的手机新闻,视频影视与动画。但是大家对动画的定义很明确,但电影这个词有很多种解释。有人认为实拍的是电影,这是技术上的分类,那么动画和电影就是两种东西;有人认为在电影院播放的就是电影,这是商业上的分类,有的时候一部分动画也算是电影。
对于一般人来说,电影指的大概是时长超过九十分钟的实拍故事片。不过要说动画和电影的区别的话,中国是有传统的权威分类的。
下面给大家聊聊中国动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葫芦娃》、《黑猫警长》等片,这些都是?上美厂?制作的片子。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上美厂及其前身包揽了我国所有的动画制作,中国动画之父万氏兄弟也在上美厂任职,不可谓不权威。上美厂的全名是美术电影制片厂,其前身隶属于东北电影制片厂。可见传统上动画是电影的一种。
既然动画是电影的一种,他们不存在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举例动画故事片和实拍故事片的区别。注意,这我用了故事片这个说法,不管是动画还是实拍片,都不一定要讲故事。电影的本质是活动影像,和故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实拍片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制作成的影像,而相比之下动画片是无中生有的,把想象中的东西直接变成影像。因此实拍片的特长是真实,动画片的特长是幻想。如果实拍片要做到像动画那样幻想,动画片要做到像实拍片那样真实,就要额外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尤其是过去。因此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实拍片和动画片的技术被用来制作不同题材的影片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而人们对于动画和实拍片的理解的不同,就来自于长期以来题材的不同给人留下的习惯和印象。
虚构作品依赖假定性来使自身成立。规避掉语义分析,直接将问题具体化为“真人类型电影(剧)与动画电影(剧)的区别”。
在看现代商业片的时候,能够明显的从场景、美术、服装、对白等层面看出,类型电影与真实生活是存在区别的例如一个破败的城市在电影里会更加破败,普遍共性寓于典型性之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为什么明显与生活有区别的类型电影,能够让人沉浸其中呢?因为观众接受了“这是一部电影”,即“它是真实生活的假定性叙事”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影片中看到蜘蛛侠凌空跃起在城市的半空穿梭不会觉得失真。
假定性,这个前提是如何产生的?一个混蛋逻辑是,如果观众不假设它是真的,那么它就办法被欣赏。艺术家在创作时就会清楚这是虚构的,但是由于在作品中投注的情感,描绘的人物是真挚、可感的,因此“艺术真实”得以逾越了虚构性成为了作品的灵魂。这里所说的“虚假”仅仅是有别于现实生活,它依然且必须被限定在生活逻辑允许的范围内,这些还要看导演或者编剧的基本功问题了。
在这个层面上,动画电影和类型片是一样的,我们为纸片人哭泣或紧张不是因为我们傻,而是,它的虚构是真诚的,情感永远比形象要直击人心。
作品成立的前提=假定性=艺术真实+虚构性。
但是,仅虚构性和艺术真实不足以使假定性成为电影的生命,我们还需要从结构主义的层面来考虑。电影的属性有产业、商品、文化等等,这些相互交织彼此牵涉的属性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特点,其内涵的不断丰富与观众的接受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习俗系统。就像,年末大家不约而同地订回家的机票还有观众在进入电影院这样的文化氛围时,会自觉地遵守它的习俗和惯例。这便是“假定性”的社会和历史层面的建构。
动画与电影的区别就在于,动画的虚构性是满值,不需要刻意地平衡假定性,它的唯一追求就是在虚构的形象和场景中建构出艺术真实。也是因此,动画作品打动观众的成本要远远低于类型电影,像孩子们比大人更容易接受虚构,而代价则是残酷的手绘工作。
真实的电影,在追求虚构,虚假的动画,在追求真实。这就是它们得以成立并区别彼此的原因。也是动画艺术在今天依然能够延续的原因。当然若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电影与动画的知识可以直接来联系我们动画。